刘阳:纯粹的价值 - 艺术圈 - ARTMEI艺术网

刘阳:纯粹的价值

2011年文章

 

纯 粹 的 价 值

——刘阳先生艺术价值

亦豪

 

北京著名收藏鉴赏家马未都先生说过:品质好的才有价值。21世纪是品牌与价值及艺术无处不在的世纪——金融已摆脱了金本位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卡,也就是信用,货币交换功能,已为信用交换所取代,全球金融危机正是对信用价值纯粹性的考验与检验。

信息高速路每时每刻都在用观念冲击实物,资源能源的稀缺,更注重价值的延续与再生。中国的价值,尤其是各行业高端价值,尤其是科技文化艺术,一方面正在通过更多吸纳外来观念,与国际标准接轨。创造与实现价值是有前提的,即首先要确立好的模式及标准,另一方面,也在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提纯,只有经过纯粹化的过程,才能成为真正的国粹。

做为20世纪跨世纪的开宗立派的中国艺术家,进入21世纪,刘阳先生也在对有千年历史国粹的中国绘画,进行了提纯的思考,将他的整体艺术思想技巧体系,进行着纯粹化的提纯,有如张艺谋、陈凯歌、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提纯;崔健、谭盾等人对音乐的提纯……。这样的过程刘阳先生也经历了几个时期:(1)20世纪80、90年代,通过对中国书画理论的提纯,形成并完善他的艺术思想体系,开创沂蒙画派与人体山水画,通过运用光色与符号画形成观念上对技巧的提纯,并确立他艺术综合价值体系。(2)21世纪初,对体裁、观念、技巧的提纯。作为艺术家,刘阳先生艺术的纯粹化,在于他不是表现自我,也不是克隆自然,而是在看似回归,确是不断挖掘与丰富中国特质的绘画,通过用笔、水、墨,黑、白、灰的极致,在中国的宣纸上象小说家、音乐家一样,为每一山、一石、一树、一草、一水、一屋、一人作传,谱一曲永恒的旋律。

刘阳先生的艺术纯粹,源于他心的纯粹,每观一山、一石、一树、一草、一水、一屋、一人。他都全在心中自语——为什么会是那样的?然后他开始在地理学、语言学、民俗学、建筑学中找答案。然后他开始用毛笔、水、墨,在中国宣纸上将“那样”弄成“这样”,用舍得的时间、精力、思想,表达对过去的、现在的、未来的、存在的、消失的、珍惜与舍不得的精神与价值,重温与回顾。

另外是文化之外的人格、艺格的升华;刘阳先生对纯粹的认识,如用虎跑的水、沏龙井的茶。做为这一代中国艺术家,还没有谁像刘阳先生那样,多年坚持从北到南、从东到西,大范围的精选,透彻的深入有价值的、能表现中国不同地域风情、山水、人物、花鸟作品。他的沂蒙作品独辟蹊径自不必说,他的江南与云、贵、青藏高原作品,更是“致广大、尽精微”(中国现代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语),从对自然环境、风物人情的把握、刻划,到宣纸上笔墨的锤炼,创造并强化了中国绘画的直觉、感觉,从无到有的实在,再从有到虚灵,信手拈来。那种纯粹的自由自在,有如弹指间的拈花微笑,有如睡眼朦胧的一撇,有如不经意的一句幽默……,令人有用心体味的耐人寻味,令人回味,虚而不悬,实而灵隐。每幅作品都纯粹的象诗的、歌的、梦的、心的、灵魂的家园,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发现过去的失去的自己,发现过去的失去的回忆,提示与敲点人性深层的冷暖,有如好莱坞大片,每一帧都透射出东方的与中国的精神,这其中有历史与地域的呼吸、深叹,有光与色的希望,有发现与拾拣的快乐。

东方与中国艺术精神到底是什么?与西方有什么区别?达尔文关于物种的进化区别,是最好的验证。既然有这样的人种、物种,并由此产生的历史文化、价值观念、行为差异,除了“适者生存”,便应该是进化的提纯的纯粹化了。

东西方的隔阂本质上是“种”的差异,选择了“种”,也就选择了生存状态与品质结果,那些在历史上曾产生并消亡的动植物,都是由于主动的“适”与被动的“不适”,导致了无数的悲喜剧。只怀念历史与文化益处不大,再用已过去的历史文化,去设定现代化与当下的艺术及价值标准是不纯粹的。

艺术提纯的纯粹过程与结果,甚至是极限与临界的转化,是多维度的考量与体验,有如佛家修行的从禁食到闭关庇谷,是对生的、肉体精神的、与灵魂的虚化提纯过程,并非简单的写实与抽象的玩赏,也正合物质财富的从无到有,从多到质的飞跃。

纯粹尤如煮饭淘米,尤如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……是将复杂简单化的过程,这个过程,是对能力与涵养的考量。

21世纪的审美疲劳与价值缺失,除了信息爆炸、及不对称与真实性外,更是由于瞬间、与自我、及个性的泛滥,是大众化趋同的泛滥,是对真实的出卖、本性与灵魂的背叛,是对纯粹的亵渎。

梦与蝴蝶,哪个是真实的?哪个是主体与客体?

纯粹是一种境界,是智对愚的净化过程,是规范与优胜劣汰的过程,是重生与再生,是价值的产生与提纯。

刘阳先生的艺术,如此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与本站联系删除!


评论 (0)

您必须在登陆注册后,才可以发表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