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白局的孤独身影 - 艺术圈 - ARTMEI艺术网

南京白局的孤独身影

“这几天机房不好做/我又被‘坐板疮’来磨/三万六千头的库缎/一天撂上它几十梭……”今年67岁的白局“非遗”传承人黄玲玲,唱白局已经50多年了,当年的小姑娘已经成了花甲老人,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的白局依然孤独。

  白局,白局,就是“秦淮河边摆一局,白唱!”白局起源于明代织锦工人的自娱对唱,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、小调、民歌,逐步发展成为南京民间戏剧曲种。明清时期织锦业蓬勃发展,当年老城南的织锦工人有20万之众,白局兴盛一时。但随着清末织锦业的萧条,白局也逐渐式微。

  “1960年,为挽救白局,南京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先生组织成立了白局剧团,当年14岁的我成为第一批白局学员。”回忆起入学时的情景,黄玲玲依然激动。6年里,她师从老一辈白局艺人纪鑫山、聂少庭,从戏曲基本功“唱、念、坐、打”学起,慢慢爱上了诙谐俏皮、通俗质朴的南京白局。

  好景不长。1970年,白局剧团解散,黄玲玲被分配到鼓楼百货商店做营业员,后又调到金坛茅麓茶厂。1983年,黄玲玲回到南京,文化宫又把几位散落各处的白局艺人组织起来。“不过,几乎找不到一个观众,所有人都不知道白局是什么东西,没办法,大家只能唱给自己听了!”黄玲玲认为,那是白局最尴尬的时候,低潮一直延续到2000年左右。

  黄玲玲清楚地记得,2003年SARS期间,几个白局艺人第一次在甘熙故居相聚,七八个人,个个白发苍苍,算得上是南京白局的全部“家当”了。15天的时间,每天上午10分钟,下午10分钟,虽然没有观众,但他们走上了舞台,就是“众星捧月”的感觉。

  2008年,南京白局成为国家级“非遗”,濒临灭绝的白局迎来了命运转机。10月底的一天,白局剧团的四大台柱周慧琴、黄玲玲、许仁寿和徐东宝“重出江湖”,连唱10天。这一年,白局正式进入甘熙故居成为文化观摩项目,每天大量的游客得以近距离体验白局的魅力。

  白局唱段中有许多南京歇后语,别具风味。如“猪八戒胸前挂钥匙——开心;阎王老爷出告示——鬼话连篇;戴着鬼脸上门——不好意思。”一些经典唱段听来常让人忍俊不禁,如《赖学精》唱道:赖学精,巴天阴;下大雨,好开心;出太阳,打手心;驮十板,跪街心。更多的白局唱段,反映的是织锦工人的痛苦生活,如《杂八楞》(又名《机房苦》):机呀房不很好做,这几天又被那坐板疮来磨啊;三万六千绸库缎,老板要我七天织一个,怎耐我的疼痛一天了上几十梭,焦头鸡这个老板天天催生活啊。

  如今,马敬华、徐春华、周慧琴、黄玲玲等白局“四姐妹”还活跃在舞台上,乐队拉琴的许仁寿3年前去世了,只剩下了徐东宝。这其中黄玲玲年龄最小,其他都70多岁了,“说不定哪天就走了,白局可不能就在我们手里丢了!”说起这些,黄玲玲满脸焦虑,为此,她这几年来一直为白局的传承东奔西走。

  2009年,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学生张自卫拜访黄玲玲,听了几天白局后爱上了白局,黄玲玲欣喜地收下了这个白局的“好苗子”。后来张自卫到浦口红太阳小学教书,把白局也带到了学校,成为必修课,还别出心裁地把唐诗改编成曲牌,黄玲玲经常去这所学校,亲自教孩子们唱白局。为了白局的传承,黄玲玲还把女儿许茹“拉”了进来了,为的是“尽量多储备一些人才”。
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与本站联系删除!


评论 (0)

您必须在登陆注册后,才可以发表评论!